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重塑大豆原始基因增糧產

重塑大豆原始基因增糧產

2010年11月16日

【本報訊】大豆蘊含豐富蛋白質,卻因人工栽種喪失適應惡劣環境的能力,影響產量。中文大學花 13年時間研究,成功解構 31個大豆品種的基因,藉此提升大豆質素,在乾旱或鹽份較高的土壤也能種出大豆,料至少 10年後可在市場應用,但負責的學者批評,港府只顧發展金融地產,忽略科研,擔心明年資助安排完結後研究須暫緩。
負責上述研究的中大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林漢明表示,破解大豆基因後,可找出如高蛋白質或高油份等不同特質的基因,透過帶有這些基因的不同大豆品種自然繁殖,提升大豆質素,即使在惡劣環境也可生長,增加產量以解決糧食危機。

抗鹽抗旱茁壯成長

林說,研究團隊初步已於中國西北地區試種透過自然繁殖產生,含抗鹽或抗旱基因的大豆,即使在鹽份較高的沿海土地,或在年降雨量僅四厘米的甘肅沙漠地帶,大豆也能茁壯成長。
實驗室主任辛世文預期,「將來可以應用喺水稻或粟米,家已經有帶抗鹽基因嘅水稻係用海水灌溉」,但研究過程繁複,料有關技術至少 10年後才可在市場應用。
辛又指,大豆源自中國,人工培植卻令大豆流失適應惡劣環境的基因,致產量減少,中國反要由美國大量輸入大豆,但基因技術能提升中國大豆本土產量,突破外國壟斷,故計劃名為「大豆回家」。研究成果將成為學術期刊《自然遺傳》下月封面報道。
然而,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對上述研究的資助將於明年 3月完結。辛指欠缺新資金下研究將要暫緩,「雖然係國家級實驗室,但我哋唔似內地咁,每年有國家資助」,他上周已向創新科技署反映情況,盼獲港府資助,「我知香港係講金融、地產,金融有事就講科學,但好番又會唔記得我哋」。



辛世文(左)及林漢明(右)花 13年時間終解構出 31個大豆品種的基因。陳亮華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