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子猝死 父失常 喪斬警員頸噴血

子猝死 父失常
喪斬警員頸噴血

2011年08月31日

【本報訊】屯門發生「單咇」警員遭割頸血案!一名軍裝警員昨晨與同袍到湖景邨處理一宗青年寓所猝死案後,獨自留守單位等候黑箱車期間,死者父親疑醉酒後欲上前撫摸兒子屍體被阻,突狂性大發持利刀施襲,警員頸部中刀,血如泉湧,幸及時逃出單位求救保命,大批警員趕至,在大廈附近把兇徒拘捕。
記者:梁偉權、姜偉康、譚健文、麥超億

受傷警員高振陞( 25歲),隸屬青山分區巡邏小隊,右邊頸部近下顎位置被割,傷口長 2厘米,送院時陷半昏迷,制服及雙手染滿血,幸施手術後已蘇醒,可以與家人講話,現時情況嚴重。喪子疑犯姓黃( 58歲),任清潔工,昨日為休息日,警方透露黃有酗酒習慣,他涉嫌「有意圖傷人」被捕通宵扣查。


疑斬傷警員的男子被警方圍捕後,蒙頭送院。


探員在案發單位內調查,並撿走證物。姜偉康攝

持 15吋切肉刀施襲

事發昨晨近 10時,黃某疑帶醉返回湖景邨湖翠樓 7樓住所,發現 25歲幼子黃志偉在睡房內昏迷不醒於是報警。高振陞與另一警員到場調查,及後救護員證實青年已死亡。據悉,志偉患有腦癇症疑病發猝死,警員調查後認為事件無可疑,將案列作屍體發現案處理。事後高獨留現場等候仵工將遺體移送殮房,同行警員則到樓下等候。
消息稱,當時黃氏夫婦及大女均在單位內,其間有人在喪子後疑傷心飲啤酒澆愁,至下午近 1時,黃父帶醉吵鬧,聲稱不相信兒子已死,要求入睡房撫摸兒子求證,高見他情緒不穩勸阻,黃情緒激動衝入廚房,高不以為意。約 10分鐘後,黃突然手持一柄 15吋長切肉刀衝出,向高警員施襲,高猝不及防,右頸近下顎中一刀,傷口血流如注。高即時喝止及逃出單位,並按下對講機緊急掣求救。
黃棄下兇刀追出,一度追打高某,其後再沿樓梯逃走,高一度欲追截,惟終不支跌坐在樓梯口。黃妻追出查看,並高呼救命,鄰居廖太當時在廚房工作,聞救命聲望出窗外,赫見有警員跌坐在樓梯口,右手按住右頸傷口,傷口仍不斷噴出鮮血,廖即拿出止血藥油協助,黃妻亦拿來大毛巾按住警員傷口止血。未幾大批警員趕至救援,並要求兩婦返入屋內,救護員亦馳至施救,將受傷警員送院搶救。


探員在湖翠樓兇案現場,撿走相信屬受傷警員的佩槍(箭嘴示)。


猝死青年遺體事後由仵工移送殮房。麥超億攝

佩槍離奇脫出槍套


探員撿走約 15吋長的切肉刀。梁偉權攝

另一邊廂,大批警員接報趕至,在距離兇案現場約 500米外的湖畔樓對開截獲疑兇,警員一擁而上將他制服拘捕,疑犯並無受傷但疑醉酒須送院檢驗。
警方事後封鎖案發現場調查,發現 7樓走廊及樓梯口遺下大灘血迹,由單位至走廊留下血路。高姓警員的警帽、腰帶等裝備被卸下留在走廊,但警槍不在槍套內,探員其後在梯間撿走配槍。不過警方強調事件中高並無拔槍。而探員亦在案發單位內撿走兇刀及數個啤酒罐。
屯門署理總警司黃建華到醫院探望高,他指警員處理屍體發現案時,情況穩定,故只有高留守現場。警方資料顯示,去年全年共有 462宗襲警案,今年上半年有 224宗,比去年同期少 2宗。

喪子醉漢斬警經過


1)青年因病猝死,醉父欲入房再望兒子一眼,警員疑恐他情緒不穩勸阻

2)醉父情緒激動衝入廚房取出切肉刀,揮刀割傷警員右頸

3)警員鮮血淋漓負傷逃出單位,按動對講機緊急掣求救,傷人醉父乘亂逃去

4)受傷警不支跌坐地上,傷人醉漢妻子慌忙以大毛巾替警員掩住傷口止血

5)大批警員趕至,在約 500米外拘捕涉案醉漢



被戶主以切肉刀割頸的警員,血如泉湧,送院救治。譚建文攝

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專襲學童病毒將爆發 曾浩輝:開學須防手足口病

���童病毒�爆�
曾浩�:���防手足口病

2011年08月30日

《��了》
【本��】本周四踏入新�年, �生防�中心��曾浩�提醒��幼童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字( RSV)�升,近期��的病毒�量�上月同期急增 1.6倍,不排除��後�爆�,甚至有�重�案。�家指抗��胺�物�提高 RSV患者呼吸衰竭的��,�避免服用;肺功能�弱者感染後可�重致微支�管炎,康�後�持�咳嗽及�喘。 �者:��迎

每年 3至 4月及 7至 9月均是 RSV的季�性高�期,患者以一�以下的幼童�主,一般病徵包括�冷、�痛、食��退、身��力疼痛等,�重者�因支�管或肺部受感染,造成呼吸衰竭,�深切治�。

�生署更改部份病假


香港���呼�家�安排 2至 6�子女接�疫苗。

根��生防�中心�字,踏入 8月 RSV�案持�上升,本月 15至 20日一周�,共有 114株�本��� RSV,�上月同期只有 45株急升 165%,也� 07年至去年同期的多。曾浩�指, 7至 8月��感染 RSV的�本,每周�只在 100株以下,相信感染�字���上升,��後有��爆�,亦不排除有�重�案。
他�,��後也�注意感染手足口病的��,至於夏季流感高�期�否出�,�要在���周後才�定;今年 6月曾爆�的猩��,本港、澳�及��省等地�,感染�字近�均��少。
�童呼吸病��������生提醒,感染 RSV的病人�避免服用具放�神�作用的抗��胺�物,以防增加呼吸衰竭的��;肺功能先天�弱的早���,感染 RSV後也�易有微支�管炎,患者康�後或有持�咳嗽及�促等後�症,故家�倘�疑孩子染病,�及早求�,以防病情�化。
曾浩�也呼�家�切勿「自己扮�生」,判�孩子病情,有�疑�求�; RSV主要以�沫�播,家�及老�要注意孩子的�人�生,避免共用毛巾。�生署按研究��,最近更改部份�染病的病假建,如猩��由原要求服用抗生素後五天才上�,�只要退�及服食抗生素 24小�後便可上�。
香港����建�家�安排 2�至 6�子女,接�水痘、 13�肺炎�球菌、流感及甲型肝炎疫苗。���董�以�指,��政府免���童接� 10�疫苗,但不包括水痘及甲型肝炎,�者均容易感染,特�是 9月��後�生�常聚集一起。以往曾有小童感染水痘後病毒上�,引致小��炎,甚至日常走路�歪西倒。

部份�染病病假建�

水痘:�一星期或直至所有水泡�乾
手足口病:所有水泡�乾或按�生指示,如� EV71型�病毒�直至所有水泡�乾後�周
病毒性�胃炎:直至最後一次肚�或�吐後起� 48小�後
�菌性痢疾*:直至肚�停止及最少��相隔至少 24小�的大便�本化��果����病菌
流行性腮腺炎(痄腮)*:由呈�腮腺��翌日起� 5天
猩��*:直至退�及�始服用��抗生素的 24小�後

*� 8月起按研究更改建�,�菌性痢疾原要求至少三�大便�本、痄腮的病假原有 9日、猩��原要求服用抗生素後 5日才可上�

�料�源: �生防�中心



�生防�中心��曾浩�提醒,家��及早�染病的孩子求�。

追風黨鬥紅頂 公路變戰場 遙遙無期 環新界單車徑 得個講

追風黨鬥紅頂 公路變戰場


專題報道:青山公路上 追尾切線急煞
單車、小巴亡命爭路

2011年08月30日

本土單車戰士踩出世界冠軍,單車熱席捲全城,背後卻亮起安全警號。向來是「亡命小巴」賽道的青山公路荃灣至屯門段,近年成為公路單車手的「練車場」,高峯時百車齊驅,「兩個轆」與「四條胎」晚晚爭路,追尾、切線、急煞,險象環生。單車友斥小巴鹵莽切線煞車,小巴佬罵單車有路不讓,互相仇視。早前小巴撞死單車小將的悲劇,隨時重演!
入夜後,青山公路深井段陸續有單車友出動,既有千里獨行,也有三五成群。不少人於荃灣海濱公園集合出車,踩至大欖折返。午夜前單車最多,約有 50輛穿梭兩邊行車線,與小巴「對決」。多數單車手沿公路貼近行人路旁行駛,惟前方無車時車手即展開衝刺,臨近大欖涌終點迴旋點,車手急速抽出行車線中央並排而上,擺動全身使勁加速。

「狂牛」車手衝紅燈


遇上紅燈,有不守法的單車友齊齊直衝而過。

青龍頭及浪翠園兩個迴旋處一樣精采。車手落斜後越過迴旋處奮力搶前,隨後駛至的小巴雖閃燈響號示意讓路,惟單車手未理會,小巴抽出快線加速,有單車手貪一時之快,緊隨小巴之後「食氣流」,只見小巴爬頭後急急切回慢線,擋在單車前方。車隊魚貫駛至深井遇上紅燈,車手大多守規矩停下,但也有「狂牛」衝紅燈。單車同屬車輛,受《道路交通條例》規管,有車牌者踏單車犯規會被罰款兼扣分。
記者接觸佐敦至元朗線的小巴司機,幾乎個個對單車友都滿腹怨言。駕駛該線逾 10年的劉先生表示,青山公路根本不宜踏單車,「修路點多,又多飛車黨,每逢周末晚閒閒哋一百幾十架(單車),但係冇乜安全意識,突然之間飄出飄入,恃住你大車一定要讓佢哋……我哋要埋慢線落客,閃燈響號佢哋都唔理,死都霸住慢線。抽出快線爬頭,佢哋就舉中指」。

司機故意啣尾威嚇

單車友亦仇視小巴司機。組隊至今約半年的「西九單車隊」成員指,私家車和的士司機大多禮讓,惟獨佐敦線小巴視他們如敵人,隊員阿飛說:「佢哋自己都喺度賽車,開到(時速) 80、 100(公里), cut線好急,唔係落客都突然喺你前面煞車,特登嚇你」。
他指單車貼近行人路一樣有危險,「單車轆好易揳入坑渠炒車,但係有時小巴壓埋嚟,冇得避」。亦有單車手說,部份小巴司機見單車手擋住去路,會啣尾威嚇。
今年 5月, 24歲學生阮偉寧在大欖涌踩單車被小巴撞斃,自言安全第一的「西九」隊員說:「阮仔出事後有一排小巴好克制,但近排又嚟過。踩公路追求速度感,可惜香港場地少,有掣肘,希望揸搵食車嘅司機可以當我哋係道路使用者。」根據警方數字, 08年起單車意外及傷亡數字逐年上升,今年上半年已有 8人死於單車意外。警方去年檢控單車使用者 9,227次。記者黃學潤何偉 畧



小巴與單車爭路的情況在青山公路隨處可見,有單車手說,司機常故意高速切線爬頭再切入,向他們施壓。黃學潤攝

遙遙無期
環新界單車徑 得個講

2011年08月30日

發展局 09年 4月計劃建造環新界單車徑,由荃灣經屯門、元朗、沙田直通西貢市。政府原先計劃單車徑各部份於 2013至 14年陸續完成,惟根據土木工程拓展署資料,目前只有粉嶺至大埔段正在施工,上水至荃灣各路段原定去年起動工,惟現在仍處設計或環評階段。

四部門互卸膊

屯門至荃灣段更因居民反對一拖再拖,被迫一開二先建荃灣西至汀九段,並延遲至 2015年才動工,預計 2019年落成;汀九至屯門段上馬無期。
多年來爭取建設超級單車徑的工聯會副會長梁富華,批評政府不重視單車政策。他憶述 02年提出計劃時,「運輸署、路政署、康文署、民政局,統統話唔關事」,政府一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運動員成績好,帶動市民參與單車運動,偏偏冇場地冇路畀佢哋玩,焗住同小巴的士一齊行,好易出事」。他強調,單車徑必須寬闊,並劃分快、慢線供不同車手使用。
單車車手阿飛笑言「公路單車梗係行公路」,不諱言現時單車徑設計差易生意外。隊友志豪說:「大圍、大埔啲單車徑凹凸不平,又窄,有人踩車有人跑步,有人突然煞車,一樣易撞,馬路仲安全過單車徑。」他們直言單車徑除非有一條行車線那麼闊,否則仍會繼續在公路飛馳。
有前港隊成員認為,建設單車徑只能吸引更多人踏單車,更重要是教育道路使用者,「好多人根本唔放單車在眼內,試過畀職業司機鬧『我有交牌費,你有冇吖』」。《蘋果》記者



青山公路向來是亡命小巴的賽道,近年多了大班單車友,雙方常起爭執。


聯群結隊
白天網上召集 夜晚齊齊出動

2011年08月30日

燈光裏飛馳,沒有失意的孩子。青山公路單車友一身熱血,白天在網上吹起集結號,晚上聯群結隊從 18區蜂擁而來;一次生、兩次熟,有些人由相識至深交不過半年,全因「兩個轆」打破年齡隔閡,建立跨世代團隊精神。
西九單車隊隊員穿起訂製的藍色戰衣,在深井的便利店稍休,這晚 6名隊員同行,年齡 17至 38歲。當文員的阿飛說,初時只為強身健體,「食得煙多,要做運動練吓心肺。約人出嚟打波好難,踩車反而仲易」。隊友分散各區,阿飛住在佐敦,收工後回家換衫,搭地鐵去南昌,沿貨櫃碼頭踩去荃灣集合。他直言,黃金寶、郭灝霆踩出世界冠軍,激勵他們奮進,「踩到比賽就最好啦」。車隊組成不過半年,已有約 70名隊員,每月「例會」都有幾十人出車。
21歲的 Max明知青山險,偏向青山行,皆因連人帶車看着燈光倒流,煩惱可暫放一旁,且與不同年齡的車友交流,「學到嘅唔單只係點樣踩得更快」。《蘋果》記者



「西九單車隊」約有 70人,隊員更訂製藍色戰衣。

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要減磅 必做帶氧運動

生果日報 - 2011年08月29日


Apple Health:要減磅 必做帶氧運動

2011年08月29日

挺着一個大肚腩的肥胖人士要成功減磅,不能逃避跑步(圖)及踏單車等消耗不少體力的帶氧運動,雖然不少人認為少流汗的負重運動可幫助收緊肌肉,也有減肥效果,但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帶氧運動才能有效趕走對健康威脅較大的腹腔及肝臟脂肪,降低患上心臟病及糖尿病的風險。

腹腔脂肪減幅最明顯

杜克大學醫學中心( The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一項研究有 196名肥胖人士參加,他們分成三組,第一組人每周跑步 20公里;第二組人專攻舉重等負重運動,每周三次、每次一小時;第三組人則運動時間與第二組一樣,但帶氧運動及負重運動各佔一半。
研究人員在八個月內定期為參加者量度身體各部份的脂肪比率,結果發現第一組參加者的腹腔及肝臟脂肪減幅最明顯,對胰島素抗阻、肝酵素及三酸甘油脂水平也有改善,帶氧運動較負重運動可多燃燒近七成熱量。

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脂肪囤在內臟周圍壓迫心肺阻塞血管看不見的胖最危險 —《生命時報》

脂肪囤在內臟周圍壓迫心肺阻塞血管看不見的胖最危險 —《生命時報》( 2010年05月11日第01版)


一說到肥胖,人們往往首先想到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贅肉。其實,用體重判別胖瘦並不確切,那些隱藏在身體內部的脂肪更不容忽視。

1/3女性患隱形肥胖,在5月11日“世界防治肥胖日”來臨之際,一項報告顯示,中國人的腰圍增長速度竟成世界之最!目前肥胖人口達3.25億人,增幅超過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副主任委員、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內分泌代謝病中心主任醫師李光偉教授表示,中國人肥胖的標準和其他國家不同,主要有幾大特點:體型小,指數小,肚皮大,危害大。“有些人現在看起來身材勻稱、體重也算正常,但其體脂率偏高,這些人的身體狀態比那些全身肥胖的人還要糟糕。”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朱惠娟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白色脂肪組織分佈於人體的多個部位,可分為內臟型肥胖和皮下脂肪型肥胖兩種。其中,皮下脂肪指的是最接近皮膚的那層脂肪,能起到保溫和蓄積能量的作用。一般來說,女性的皮下脂肪比男性多。內臟脂肪主要存在於腹腔內,如肝、胰、胃、腸道等器官的周圍和內部,它的明顯表現是腹部肥胖。相比之下,男性的內臟脂肪更容易存積。一般人外表上可能表現為“大腹便便”,但也可能看不出任何差異,很容易被忽視,所以被稱為是最危險的脂肪。

也就是說,要準確判斷是否屬於“胖人”,僅靠測量體重是不夠的,體脂率才是衡量指標。朱惠娟表示,正常成年人的體脂率大約是男性20%、女性25%。研究發現,19歲以上的女性,每3個就有1個屬於“隱形肥胖”,這部分人普遍體重指數(BMI)值低,但體脂率超標。
目前全世界都使用BMI來衡量一個人胖或不胖。該指數計算的方法是:BMI=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世界衛生組織擬定的世界標準是BMI大於30為肥胖。“但這個指標並不適用於中國人。在相同的BMI下,黃種人體內的脂肪含量要比歐美人高,即使看起來沒那麼胖,也很可能超標了。在中國,只要BMI超過了28 ,就意味著你已經進入了肥胖者的隊伍。”李光偉表示。然而,對於體內脂肪的本質,很多人還不了解。據世界心臟聯合會的統計,在醫療事業相對發達的美國,46%的人內臟脂肪過剩,而超過這個比例的人不知道其危害性;絕大多數醫生在為病人體檢的時候也不測量腰圍,而這正是檢測內臟脂肪是否過多的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這種情況就好像在上世紀60年代,人們還不知道高血壓的危害,在70年代,對於膽固醇的威脅也不甚清楚一樣。

脂肪傷害身體哪兒
4月27日英國《每日郵報》載文揭示了肥胖對身體各器官、骨骼及肌肉帶來的各種危害。其中,“ 內臟脂肪”被推上了“第一被告席”—罪證如下:。
1、抑鬱、不孕不育。英國倫敦大學皇家理工學院教授吉米·貝爾教授指出,當內臟脂肪進入消化系統時,會對肝臟等器官造成損害,引發脂肪肝,還會擾亂新陳代謝,引發2型糖尿病和不孕。不僅如此,內臟脂肪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機率,導致動脈炎症,甚至容易導致抑鬱。內臟脂肪還可能致癌。據英國癌症研究中心估計,體重超標男性的結腸癌發病率高出常人25%,而肥胖症男性患者的這種發病率比普通人高50%。2、心髒病。貝爾教授表示,內臟脂肪會導致體內毒素難以正常排出。還會產生多種化學物質,與心髒病關係密切。肥胖還會導致心臟肥大,進而使心臟泵血效率大大降低,導致氣短和疲勞。3、呼吸急促。英國曼徹斯特亞歷山大醫院放射療法專家瓦誇爾·巴蒂博士表示,肥胖者感覺呼吸更困難,因為當人們平躺的時候,腹部任何脂肪都會壓迫肺臟,從而導致肥胖者躺下時感覺呼吸急促。呼吸越困難,就越容易造成血流中輸氧量不足,進而導致全身乏力、免疫力受損,甚至高血壓。



除此之外,“皮下脂肪”的危害也不能輕視。其中包括:
1、頭痛、打鼾。英國曼徹斯特亞歷山大醫院整形外科專家馬克·海頓表示,頸脖後脂肪過多會壓迫神經,導致頭痛。美國一項涉及14.3萬人的大規模調查發現,日常慢性頭痛在肥胖人群中更為常見。巴蒂博士也通過研究發現,頸部皮下脂肪堆積越多,越容易壓迫呼吸道,導致打鼾。2、關節炎、靜脈曲張。海頓表示,身體肥胖意味著髖關節不得不承受額外的重壓,磨損更快,更容易導致髖關節炎。英國關節炎研究會指出,在肥胖人群中,不良姿勢和不健康步態更常見,也加重了骨關節炎的危險。此外,器官被脂肪包圍還會導致靜脈曲張。3、腳跟疼痛。海頓表示,肥胖會導致腳部疼痛。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身體超重會增加足底肌膜(腳掌韌帶)壓力,導致炎症,行走時後腳跟容易產生劇烈疼痛。4、關節炎。英國關節炎研究會數據表明,對膝蓋和腳踝等承重關節而言,肥胖是導致骨關節炎的最大單一病因。而肥胖人群罹患膝蓋關節炎的危險會增加14倍。英國整骨療法醫學會的伊恩·德賴斯代爾博士解釋說,體重每增加0.45公斤,跑步或跳躍對關節產生的壓力就會增加10倍以上。




如何消滅隱形肥胖
那麼,應該怎樣判斷你的內臟脂肪是否過剩呢?最簡便的方法是計算腰圍與臀圍的比值,只需一條捲尺,就能判斷出內臟脂肪是否過多。
第一步:用捲尺測出腰臀比例(腰臀比例=腰圍÷臀圍)。方法:筆直站立,輕輕吸氣,用捲尺測量肚臍上方腰圍與最凸出臀圍。如果男性腰臀比例在0.9,女性在0.8以上,就表明是內臟脂肪過剩的高危人群,需要馬上進行第二步測試。
第二步:測試腰腹皮下贅肉方法:試著捏肚臍周圍,如果能輕鬆捏起2厘米,表示堆積的是皮下脂肪,如果捏不起來,表示很多脂肪堆積在內臟裡。

如果想更精確地了解信息,可以到醫院進行測量,計算出腹腔內脂肪的面積,如果內臟脂肪面積超過100平方厘米(內脂率10%),即可診斷為內臟脂肪型肥胖,脂肪肝也是這樣產生的。

要想遠離隱形肥胖,可從減少脂肪的生成和增加脂肪的消耗這一進一出上下功夫。飲食上少精多粗,把一部分精米白面換成豆類、粗糧,少吃肥肉和油炸品,改變以往的烹飪習慣,最好把炒、炸的方式改成蒸、煮、燙、燉。記錄下每天的飲食狀況,不只是三餐,零食和飲料也要記錄在內。這樣可以監督自己,避免攝入過多的熱量。如果覺的麻煩,建議以低熱量的全營養素代餐作為早餐,對減少體脂有方便且有效。
適量運動也是保證身體“收支平衡”的好辦法。多參與大耗氧量的全身運動,如游泳、爬樓梯、柔軟操或健身操、騎腳踏車等,每次運動需持續20分鐘以上。還要改變長期靜坐、經常熬夜等不良生活和工作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