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至晚期或認不出自己
身兼耆智園總監的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郭志銳表示,癡呆症可分初、中及晚期三個階段,初至中期病徵只會記性變差,情緒不穩及認知能力較差,或日常生活技能倒退等,到晚期患者才會出現癡癡呆呆情況;病人一般由初期退化至晚期,需要六至七年時間。
但市民對癡呆症認識一知半解,耆智園委託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在今年 3月,訪問 1,001名 18歲以上市民,了解市民對此病認知及癡呆症這個病名的印象。結果顯示, 54%受訪者都誤以為患者會癡癡呆呆; 61%認為患者會好快喪失記憶力; 38%認為只有老人家才會患病。
辦比賽為癡呆症正名
陳小姐坦言以為癡呆症只有癡呆這個病徵,因此母親記性變差也未有帶她求診。
郭擔心「癡呆症」這個名稱影響市民對此病的理解,忽略了初、中期的病徵。其中陳小姐 73歲的母親兩年前確診罹患癡呆症,但陳坦言,「癡呆症」這名稱並不貼切,她當時更曾因誤解癡呆症患者都會癡癡呆呆,忽略了母親的初期病徵。
陳憶述,當時母親陸續出現記性差及情緒不穩的問題,「會突然自己一個人喺度喊,又好鍾意拍門拍枱」,後來問題惡化,陳母曾認不出鏡中的自己,「以為前面有人阻住佢行」,又曾經於凌晨 1時到公園晨運。其後家人帶陳母檢查,確診患癡呆症。
母親同樣受癡呆症困擾的葉太,也認為「癡呆症」這名字太負面,會令患者與家屬產生誤解,甚至是抗拒承認自己或家人有此毛病。她建議,患者及家屬均應正面面對癡呆症,家人應體諒患者記性差,「如果佢成日唔記得幾點出街,最多你提多佢幾次,千祈唔好嫌佢煩鬧佢」,以減少家庭爭拗。
調查更有五成人認為癡呆症的名稱會令患者遭受歧視,為減少誤解,耆智園舉行比賽為癡呆症正名,收到逾千個建議,例如耆易症、健忘症、腦頑童症等,結果在月底公佈。市民可也參與選擇心水名字,可於本周五晚上 11時 59分前登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