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

父愛飢渴症

父愛飢渴症是指多數父親由於工作關係,與孩子接觸的機會與日俱減,從嬰幼兒到青春期的成長過程中,男孩兒往往被母親,女老師所"包圍",男子氣成了他們人格構建中的稀缺元素,女子氣過重便成為現代男孩的標誌性弱點。表面看來這些男孩不喜歡父親,其實他們只是以逆反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愛的極強需求心理,心理學上稱其為"父愛飢渴症"。男孩到達青春期時,往往疏遠甚至厭惡父親,這種疏遠和厭惡摻雜著得不到父愛的失望與淒苦。
概述
父愛現在常能聽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兒子缺乏男子氣概,甚至有的人嘲笑這樣的男孩為"娘娘腔",男孩兒本身也很痛苦,可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哈爾濱市心理學校校長曲偉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父親,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他們患上了"父愛飢渴症"。
據"家庭保健報"報導,曲偉傑介紹說,表面看來這些男孩不喜歡父親,其實他們只是以逆反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愛的極強需求心理,心理學上稱其為"父愛飢渴症"。多數父親由於工作關係,與孩子接觸的機會與日俱減,從嬰幼兒到青春期的成長過程中,男孩兒往往被母親,女老師所"包圍",男子氣成了他們人格構建中的稀缺元素,女子氣過重便成為現代男孩的標誌性弱點。曲偉傑認為男孩兒有點女子氣,並沒有壞處,而且會顯得有人情味和吸引力,但如果女子氣過重,將會導致嚴重後果,例如獨立性與果斷性不足,嚴重的甚至可能產生性別認同障礙。
曲校長提醒家長,防止男孩患"父愛飢渴症",為人父母者要對男孩的性別教育引起重視,盡可能創造條件,給足父子共處的時間。當男孩兒表現出過度戀母傾向時,母親切不可以認為是什麼好事,要適當培養孩子堅強,大度的男孩子氣概。家長如果發現孩子的人格發育已經出現病態行為,應盡快帶孩子接受專業的心理調整,切不可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病理病因
一父親思想觀念的問題導致孩子父愛缺少
第一類:工作狂型父親
為數很多的父親在工作上投入的時間太多,與孩子接觸的機會就越來越少。對兒童社會化過程的研究表明,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需要與心智成熟而健全的男人有數千小時的接觸交往。而今,男孩社會化的環境特別不佳,他不能在一個健全的男人身邊學習做男人,而只能長期接受女性化熏陶,特別是幼兒期,在幼兒園絕大多數接受女教師的教育,回到家裡則和媽媽相處甚多。最糟糕的情況是,男孩在媽媽無微不至的照料下,喪失了價值感,失去了向外拓展的能力。專家強調,在男孩5歲以後,應該更多地親近具有男性心理特徵的父親,讓他把父親當作本性別的典型代表,從父親那裡學到男性特有的性格氣質和舉止神態,從而使他將來成為一個被社會所認同的男人。
心理學家甚至指出男孩的"父愛飢渴症",即男孩到達青春期時,往往疏遠甚至厭惡父親,這種疏遠和厭惡摻雜著得不到父愛的失望與淒苦。他盲目地去嘗試種種可能補救的辦法,包括抽煙,喝酒,甚至放縱或吸毒。渴望父愛,這是男孩最深沉的心理需求。男孩與父親在一起,可以培養對周圍世界的安全感和對個人前途的自信心。心理學家認為,父愛是幫助男孩走向健康之路的起點。
第二類:對自己父親的角色認識不夠
日常生活中人們自然而然地會將養育孩子的責任固定在母親身上,父親這一角色往往被忽視。自然而然地,父親覺得自己許多事情不懂,也做不了,隨之便放棄了與孩子的互動。結果給孩子發展帶來很不利的影響。
小彬的的嘴裡經常聽到的是媽媽,姥姥如何如何,很少提到她爸爸。她特別成熟,尤其是她的語言方面。最近我們班興起了來幼兒園"過生日熱",於是她又羨慕又不敢來,在一次午餐時悄悄地告訴我:"老師,我明天過生日就不來幼兒園了",我說:"那老師提前祝你生日快樂!""老師,你快別這樣,我可不用... ...",她隨即回答到。還有一次,小朋友觀察起我的鞋子來了,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說像麵包,有的說像石頭,有的說像小汽車,我有意問了小彬,她的回答令我哭笑不得:"老師,你的鞋不論是顏色還是款式都確實太難看了。"可是她的另一面卻是如下情形:每天早上自己不敢獨立去搬椅子放書包,總是姥姥必須為她弄好一切,她便讓坐哪就坐哪。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大家排隊梳頭,有人擠在她前面她不敢吭聲,有人把她推開她就默默地站到一邊 ... ...我曾介入過,但無濟於事。她不敢主動去和別人接觸,別人也不喜歡和她玩。
一個追踪研究發現,凡與父親在一起交往機會多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其智力較發達,智商也較高。
在一次"認識道路標誌"的社會活動中,當出現一個禁止停車的標誌老師開始提問時,大家變得很安靜。突然小禹站了起來,他聲音洪亮地回答到:"老師,我知道 - - 這是禁止停車標誌。我爸爸帶我去參加車友聚會的時候我見過的。"說完特別自豪的坐下了。
由此可見,儘管父親參與孩子的教養和與孩子接觸的時間相對母親較少,但父親所扮演的角色是母親無可替代的,這種由男性特質所給予的影響將會使孩子(無論男孩或女孩)終身受益。
(二)與老人同住導致孩子父愛的缺乏
現在很多父母忙於工作,將孩子託付給爺爺奶奶,孩子由於缺乏父母的關愛,往往依賴小動物,小玩具,這樣就很容易產生抑鬱。另外,家庭條件特別優越的孩子或者由於隔代親的關係,孩子所受關懷過多,往往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老人就馬上給予滿足。這樣會使孩子缺乏表達機會,最後產生自閉,進而產生抑鬱。這種情況下的父母們要警醒,要多和孩子溝通,交流與互動。
二,特殊家庭導致孩子父愛的缺失
(一)家庭生活不太協調
家庭成員之間關係緊張,經常爭吵,或成員間不平等。有的受到壓抑,歧視,形成情緒對立,冷漠與疏遠的家庭氣氛。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經常情緒不定,緊張和壓抑,生活在這種家庭的孩子就容易形成自卑,膽怯,退縮,情緒不穩定等不利於良好性格的形成。
如:明明小朋友的幾篇畫圖日記,摘錄如下:
第一篇:畫面上畫著兩隻大手和一隻小手。("星期天,總是媽媽帶著我去玩,我想讓爸爸和我們一起去玩"。)
第二篇:畫面上畫著兩個中間用繩系著的小鈴鐺。("這是兩個小鈴鐺,一邊拴我,一邊拴爸爸,當他晚上走的時候,我就能聽見。" 
第三篇:畫的正中間畫著一個大怪物,整個畫面全塗成黑色。("媽媽天天上夜班,爸爸也不陪我,半夜醒來,因為"怕鬼"就再也睡不著了")。
這是一個剛滿六歲孩子深沉的心底感受。
家庭是幼兒接觸,觀察,獲取知識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幼兒的"第一教師"。我們不可忽視"家庭環境"這一豐富資源。
(二)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
父母離異等情感問題給兒童帶來的自卑和不安全感,導致兒童缺少關愛,情感冷漠,性格孤僻,甚至悲觀厭世,危及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幼兒期,家庭離異一般孩子較小通常由女方撫養,無形中孩子的父愛極度缺失。
心理專家稱,孩子缺少關懷,或者獲得的關懷過多,都有可能導致兒童抑鬱症。兒童抑鬱症主要來源於孩子童年的精神創傷。
小英的父母離異了,她跟著媽媽過。有一天,爸爸來幼兒園看完她要走了,他戀戀不捨的看著爸爸,接著又跑過去摟住爸爸不放手... ...直到爸爸走了很遠了,她還大聲喊到:"爸爸,你要常來我家做客啊... ..."這是一句及其心酸的心底呼喊。
過了一段時間我又問起她爸爸的情況,她的回答更令我吃驚。我說:"爸爸現在和你和媽媽一塊住嗎?"她說:"男人怎麼能和女人們一起住呢?羞死了,羞死了... ..."(她和媽媽,姥姥一起住)。她每天早上來幼兒園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挑座位,"×××是男孩,× × ×有鼻涕, × × ×長得太小了,× × ×太能說話了,× × ×的衣服不漂亮... ..."很長很長時間都不能入座。
(三)特殊的撫愛
由於離婚或喪失父母等原因,得不到關心與照顧。
小鐸的父母正在辦理離婚手續,父母因為房子對孩子爭執不下。暫跟媽媽住在一起,進而爸爸探視就成了一大問題。有一天,爸爸來幼兒園看他,正值我們課間操活動時間,他遠遠地看見了可是畏畏縮縮不敢過去,只悄悄地走近我身邊,用很低的聲音告訴我:"老師,我爸爸又來了... ...",我俯下身,也用很小的聲音問他:"你喜歡讓爸爸來看你嗎?",他點點頭。於是我帶著他去見了他的爸爸,可是事情結束後的一句話讓我佇立在那許久。他說:"老師,今天爸爸來看我你千萬別告訴媽媽和姥姥啊... ..."
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請媽媽們寬容一點,將使孩子終生受益。
合格的父母,不僅是孩子衣食住行的提供者,也是孩子的老師,更是孩子的朋友。父親不僅給孩子傳遞期望,愛和教育,更重要的應為孩子提供最有效的教育和最適宜的成長環境。
父親角色
為人父親應該充分認識自己的角色,勝任自己的角色,發揮好自己的角色。言傳身教,多與孩子在一起遊戲,交談,傾聽孩子的心聲,承認孩子的愛好和感受,分享孩子的興趣和快樂,甚至癖好。
(1)父親是孩子的玩伴
一般而言,母親更多的是以關愛,照管說教的方式陪伴孩子,即使是玩,也只是做一些傳統的,安靜的,缺少變化的遊戲。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孩子對於什麼事情找媽媽,什麼事情找爸爸分得很清楚。一旦孩子有父親帶著,便會做出某些大膽的,超出常規的舉動來。而且,當孩子想玩的時候,也會去找爸爸,此時的爸爸成了孩子的玩耍夥伴。這種父子間的互動對孩子的意義已經超過了玩耍本身。
(2)父親是孩子的榜樣
父親自身具有的男性特徵,諸如獨立,自主,堅強,果斷,自信,敢於冒險,富有進取心等,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都會傳遞給孩子,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習,模仿。孩子常常會和同伴比較自己的爸爸,並以"我爸爸... ..."而自豪,在誇獎爸爸的同時,彷彿自己就跟爸爸一樣似的。
(3)父親幫助孩子認同性別角色
當年幼的孩子在尋求依戀對象時,男孩會更多地依戀母親,女孩則更多地依戀父親。在此期間,父親與孩子的交往,將會有助於他們對於男性和女性的作用和態度有一個積極,適當而且靈活的理解。與此同時,孩子也將自己認同為男孩或女孩。如果沒有父親的影響,男孩的男性特徵和女孩的女性特徵都會受到削弱。
(4)父親造就孩子積極向上的個性
男性和女性與身俱來的特徵,決定了對孩子的差異性。重要的是父親如何揚自己所長,適時,有效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勢利導地去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平衡孩子的各方面發展往往優勢於母親。
父親應發揮好自己角色的強項,充分激發孩子的興趣,求知欲,使用多種材料,積極探索多樣活動,培養好孩子的自信心與創造力。
專家建議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東海大學幸福研究推廣研究中心,對家庭環境與孩子的成長進行長期研究而總結出來的"家庭環境法則"一書,對家長如何改善家庭環境以利於孩子健康成長很有參考價值。
現摘錄部分內容如下:
孩子生長於批評中,便學會評論人;孩子生長於敵意中,便學會攻擊人;孩子生長於恐懼中,便會產生焦慮情緒;孩子生長於無助中,便會為自己抱憾;孩子生長於荒唐中,便覺得羞愧;孩子生長於羞辱中,便產生了罪惡感。孩子生長於鼓勵中,便學會了自信;孩子生長於包容中,便學會了忍耐;孩子生長於讚美中,便學會欣賞;孩子生長於接納中,便學會愛人,孩子生長於安全中,他將充滿自信;孩子生長於友愛中,他將充滿快樂。
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知道孩子的需求,在此基礎上言傳身教,細雨潤物。家長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素養,修身養性,起到榜樣作用,必須認真學習家教知識,提高教育水平;必須團結和睦,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疾病防治
美國有位叫喬治曼斯爾的海員,在兒子剛出生不久便出海遠航。3年後,他回到家裡時吃驚地看到兒子舉止古怪,性格孤僻,自卑感很強,看不到一點天真活潑的孩童形象,這是由於嬰幼兒長期缺少父愛所表現的特有症狀。有的孩子還會出現哭鬧,易驚,煩躁,抑鬱,多愁善感等症狀。
研究表明,與母愛相比,父愛對孩子智力影響更大,常與父親相處的孩子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生活獨立感,學習自信心方面佔優勢。而那些長期生活在女性群中的兒童,其性格特點和心理狀態很容易出現偏差,例如易擔驚受怕,煩躁不安,精神抑鬱,多愁善感,久而久之,男孩子的性格會變得女性化,缺乏應有的男子氣。
另外,父愛的教育作用又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能給孩子潛移默化地樹立一種群體意識,增強自信心和意志力。因此,父愛絕不是母愛所能代替的。
幼兒心理學家格塞爾曾指出:"失去父愛是人類感情發展的一種缺陷和不平衡。"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所做的大量調查表明沒有父愛的家庭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孩子性格心理的缺陷。所以,讓孩子感受到父親的存在,體會到父親對自己的愛,其意義在於使孩子有一種心理寄託,獲得安全感,正常健康地成長。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既需要母愛,又需要父愛。孩子渴望父愛同渴望母愛一樣。
在孩子的成長中,家庭教育極其重要,其中父母是兩股主要力量,因性別角色,分工的不同,這兩股力量的作用和方式也不同。一般來說,母親偏重於生活和情感,父親偏重於精神和心理。相比母親,父親往往是深沉而寬厚的,更願意也更能夠給孩子以主動性和獨立性的鍛煉;男孩與父親在一起,能培養對周圍的安全感和對前途的自信心,鍛煉面對困難時的膽量和意志。由此可見,強化父愛在培養孩子的健全心理,使男孩真正成為男子漢方面的作用有何等重要。這一作用正是母愛不能替代的。因此,不管你這個父親有多忙,都要積極參與,投入到對孩子的教育中來。只有家庭中父愛和母愛兩股力量調適平衡,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才能造就孩子健全的心理素質。
其次,父親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必須注意技巧和策略。因為兒子與父親是"天生的仇人",所以父子之間溝通必須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切忌直白,粗魯,以致適得其反。比如,父親可以通過與兒子一起做一些輕鬆活潑的遊戲,在遊戲中觀察,溝通,或者父親可以培養兒子一些共同的興趣愛好,通過在這些興趣愛好中的共同參與可以很好地進行父子溝通。
最後,一旦出現父子溝通問題或者是"父愛飢渴症",建議,最好是及時地請教心理專家,到專業機構進行諮詢,治療。
1。要學會照料孩子不管工作多麼忙,下班回家也要先抱抱孩子,要協助妻子給孩子洗澡,換尿布,幫助孩子洗臉,刷牙,整理床鋪,穿脫衣服。
2。要隨時注意接近孩子多和孩子交談,傾聽他對你的講話,一有機會便帶領孩子到公園,郊外遊玩。
3。要做孩子的玩耍夥伴常和孩子玩耍,這是與孩子交流的最好機會。多跟孩子一起遊戲,使自己"歸真返樸",回到童年,讓自己進入孩子的"玩伴"角色,認同和遵守孩子們的遊戲規則。這樣,父親和孩子是"玩伴",是"朋友",使孩子深深感到父愛的溫暖。
4。讓孩子精神寬鬆愉快在家裡,不要強行讓孩子規規矩矩地不吵不鬧,不能因工作忙而厭煩孩子;更不能因工作不順心而回到家裡就向孩子發脾氣。應時刻把愛心獻給孩子,讓孩子精神寬鬆愉快。
總之,在人類豐富而複雜的感情世界中,父愛也是一種偉大而崇高的感情。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親應熱愛自己的孩子,充分滿足孩子對父愛的需求。
參考資料
1。童年網:http://www.tongnian.com/html/74/n-10274.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